无为猪头山的传奇

历年来,中国佛协副会长茗山大师、省佛协会副会长、九华山佛协会会长慧庆法师等都曾亲临此寺。寺内还珍藏有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书法、副会长茗山书法真迹等。
关于猪头山,我们必要知道山北边的“霸王城”、西边的毛公山以及毛公洞和藏经洞。以及猪鼻孔、万年台等传说。有关于猪头山的传奇故事有很多,我只能整理六个。
其一,相传在两千多年前,楚项羽曾顿兵驻此山,留下“霸王城”、“跑马道”、‘霸王床’、“试刀石”等胜迹,今天霸王城山顶上还有和城墙一样的石头地基,据说抗战的时候,这里也做过碉堡。小时候,经常爬霸王城,那山顶上石头多,没有树,不过上面有山里红(山楂)。听年纪大的人说,项羽兵败在散兵把部队解散后,就住在霸王城,项羽本来是要东山再起的,为什么又在乌江自杀呢?是因为他身上有个宝石给弄丢了,没有这个宝石,也就没有能量回江东东山再起了。这个宝石就落在猪头山顶,长成了今天的九丈石。
其二,这个跟天蓬元帅有关了。传说天蓬元帅犯了错误以后,被贬到人间,投胎到猪头山东面一个叫朱家屋的村庄。八戒出生后奇丑无比,外形酷似猪头,长大后没有朋友,又没有能力,村上人都叫他朱无能。后来他只能跑到附近一个没有名字的山上去做了和尚,这座山就是今天的猪头山,而八戒就成了朱无能的法号。据史料记载,猪八戒在明朝以前都是叫朱八戒,或者叫朱无能,只是在吴承恩笔下变成了猪八戒。据说,这个跟明朝是老朱家的江山有关,要避讳的,不能叫朱八戒了。
其三,猪头山本来很矮的,就是一小丘陵,为什么长那么高呢?这个跟南边的老虎山有关。传说猪头山本来就像一头猪,南边的老虎山就像一个老虎,老虎总是要吃猪的,所以老虎山越长越长,而猪要逃跑,只能越长越高。民间的说法是老虎山要是跟猪头山长的连到一起,就会天翻地覆,要出大事情的。在历史的最关键时刻,往往会有英雄横空出世,于是乎朱懒王应运而生(关于朱懒王的传说今天不赘述)。朱懒王精通天文地理,他带领人在龙形地斩断龙筋,然后开凿了花桥河,降服了老虎。今天花桥村东南面那个山就叫伏虎嘴,意思就是朱懒王在这个地方降服老虎的。
其四,跟朱元璋及他的几个兄弟有关。相传朱元璋随郭家军打仗,驻扎在今天的猪头山南边一带(今天的六店社区)。郭子兴有女长成,要比武招亲,朱元璋在高手如林的军营里笑到最后,守擂成功,成为了郭子兴的乘龙快婿。所以,今天山边还有一个山岗叫“龙王岗”,当然就是当年的擂台了。猪头山顶上,有个类似于放水车头的地方,两边还有搭脚的地方,据说山南边被淹了,是胡大海把山南边的水给车到巢湖里去的。如果你站在山顶上,南北看看,山东南脚下确实有个像放小车头(水车的进水头)的地方,而山北边的毛公塘就是存水处,车上来的水经虎陵口流向巢湖。又有传说是元朝军队自虎陵口过来攻打朱元璋的部队,是常遇春手持长槊,带领几百个兄弟扼守虎陵口,激战七天七夜,杀敌三千,终于等来援兵,一举将元军击退。
其五。据说原来在虎陵口,有个庙,是为为汉代毛义立的。明末毁于兵祸。乾隆年间,当地居民改建在毛公塘上,内祀文昌、关帝二神。这个庙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,当地人称呼这个地方叫“庙上”。准确的位置应该位于今天毛公水库的东北角,公路上面应该还有户人家的地方。
其六。宋南渡时,郡人王枢密之道於此结团保固乡里。王之道(1093-1169),字彦猷,号相山居士,北宋无为军人,是北宋末年、南宋早期诗人、词人。南宋尤袤《赠故太师王公神道碑》记载,宣和六年(1124年),王之道与兄王之义、弟王之深同举中进士,靖康元年(1126年)授和州历阳县丞,摄县令事,不久请求罢官回乡奉养二亲。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人攻陷无为军,无为军守臣李知几弃城渡江南逃,王之道率领族人乡党在无为西北豹儿寨山(即猪头山)、胡避山(也叫狐避山、狐鼻山)一带开展抗金运动。绍兴二年(1132年)因抗金功绩被朝廷授为镇抚司参谋。狐鼻山即今无为六店乡督兵山。距城西六十里,宋王之道以太师枢密使魏国公退此山,有林泉书院是其读书处,因自号相山居士,墓亦在焉。过去这个地方有个庙就是纪念王之道的,现在好像还有个土地庙。相传过去这里有棵很大的树,就是王之道亲手栽种的。
传说总是美好的,以上六个传说中,第五、第六个县志上是有记载的,其他几个没有考证。
毛公山最富神秘色彩的人文景观要数“藏经洞”。宋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,秦时大毛公毛亨、小毛公毛苌为避“焚书坑儒”之乱,携《诗经》来此,并将其刻成石碑深埋于巢湖之南商汤流放地一山洞内,故洞名为“藏经洞”,而《诗经》亦称“毛诗”。毛公山也由此得名。
另一种说法,就是那位“捧檄慰母”的汉代孝子毛义陪伴母亲于此,将《诗经》刻于洞中石壁之上,故名。毛义辞官后,曾埋头读书于此,隐居不出。史载毛公山“三坞六岛,环二十里,甲西南诸峰”,山之偏东有一广九尺,深三尺之石洞,洞旁原产白牡丹,相传毛义父母深爱此种,义望天哀吁,少顷遍地雪坠皆花,后随种延不绝。
或许因山洞藏经之故,毛公山自汉代开始,一直游人不绝,至明清之际,更成为文人雅士游览胜地。据当地人介绍,“藏经洞”极深,入内者多感到毛骨悚然,通常一两人不敢入内。又说,“文革”期间曾有一队扫除“四旧”的人携枪入内,打算寻找《诗经》刻石将其毁掉,途中火把突然熄灭,于是仓皇逃了出来。后来,山民怕孩子好奇进洞,便垒起石块封堵了洞口,现在的游人已难寻其景了。
前不久回故乡一次,在公路上看到一个藏经洞旅游区的牌子,又喜又忧。喜的是终于能够让毛公山的美景再现于世。忧的是,这个开发是否符合相关手续?藏经洞是否得到保护?是否有文物专家的参与考察?我在想,不管是毛义在洞壁上刻了诗,还是大小毛公在洞壁上刻的《诗经》,这都是一笔了不起的文化遗产。如果《毛诗》真的诞生于此,并能得到保护性发掘,这将对文化界、考古界、学术界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如果将来“藏经洞”重新开发出来,文史学界必然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:因为《诗经》的传本中以“毛诗”为最好,现在传世的《诗经》恐怕是汉儒凭记忆编纂的,而真正的“毛诗”或许仍沉睡于毛公山的“藏经洞”中,一旦发掘出来,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。这对无为县现在的西部旅游带会产生多么大的吸引力。
在毛公山区,比“藏经洞”内“毛诗”刻石流传更广的要算山涧的“仙人种树”和山顶“钓鱼台”的神奇故事了。
毛公山周围的人一定听到老年人说的“金牛、金耙,落在毛公山洼”的事。传说有一位仙人,因喜爱毛公山地气旺盛,每逢月圆之夜,仙人便携金牛、金耙下凡将满山嶙峋乱石耕作平整,然后种树。经过数日劳作,快大功告成时,一个深夜入山的山民看见这位银须皓首的老者在月下耙石,非常奇怪,于是走上前去探问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?得到的回答是耙石种树。山民讥笑说:漫山乱石,怎么能种树?仙人不再回答,却变作一道金光羽化而去,金牛、金耙则遁入山石丛中。并且,毛公山仙人最后耙过的那块山坡,今天仍然棵木不长。外来游客若在当地人的带领下,找到这块山坡,便可看到坡上大小山石都有深深的耙齿印痕。
“钓鱼台”则是毛公山顶一块上部较为平整的巨石,巨石旁另一块歪斜的巨石因主体部分掩埋土中,而微露的石脊很象一根斜靠于“钓鱼台”的钓杆,鱼杆附近还有鱼篓形巨石。据说,先前毛公山树木不太高时,坐在“钓鱼台”上便可看到毛公水库旁一块巨石,犹如一对戏水的鲤鱼。那位曾静坐“钓鱼台”的仙人或古贤就曾经下了一番工夫要钓取这条鲤鱼,不过最终还是丢下钓竿,失望地走了。如今,这里已经在开发旅游区了,不管是姜子牙在这里钓鱼,还是哪位仙人在这里钓鱼,我们都希望能将故事讲好,让传说变得更完美。
关于猪头山和毛公山的古诗,那就很多了,摘录几首供大家欣赏。
毛公洞
文/董仝
秋到毛公洞,空山黄叶轻。
云流溪径湿,风洒石门清。
捧檄当年事,操觚此日情。
令人成感慨,苍莽暮烟生。
过西山古寺
文/高诞
一径入林人迹杳,荒凉古寺枕崔嵬。
壁撑颓宇穿藤蔓,阶卧残碑没草莱。
浅水溪头双鸟下,斜阳山脚一僧来。
松阴盘翠宽闲地,藉草长吟破绿苔。
备注:古诗就是西九华寺
登毛公山顶
文/季国时
臲屼高峰翠接天,扪萝披棘直跻巅。
湖光泼眼堪盈掬,石势拿空可拍肩。
隔岭梵宫窥隐隐,匿岩花萼静娟娟。
云深何处寻仙窟,古洞招邀径窅然。
毛公洞阻雨
文/汪洋
嶙峋峭壁削山腰,古洞空明射碧霄。
碑藓细磨支字碎,石床小憩雨风骄。
增人逸兴从相阻,何日晴游再见招。
欲向毛公问消息,飞泉聒耳响清寥。
宋魏国公游毛公洞
文/王之道
旋披荆棘入山来,
洞口晴烟翳不开。
试问真人竟何处,
他年相就谒蓬莱。
【 后 续 】
为什么猪头山叫都督山呢?都督山,民间一直叫猪头山,旧名豹儿寨山、胡避山、狐鼻山,位于无为县西境,与巢湖市接壤。以往所有著作都认为因为东吴大都督周瑜曾路过此山,因而得名,其实完全错误。历史上周瑜从未到过无为。据《三国志·周瑜传》记载:汉献帝初平元年( 190年),十六岁的周瑜从舒县到寿春,结交孙策,并将孙策一家接至舒县(今庐江,一说舒城)自己家中同住。兴平六年(195年),孙策受袁术之命平定江东,廿一岁的周瑜带兵粮到历阳支助孙策,一同作战,攻下横江、当利,击退刘繇,进入曲阿。建安二年,袁术在寿春称帝,孙策与袁术绝交,自立门户。袁术欲以周瑜为将,周瑜只请求作居巢县县长。建安三年,周瑜获建威中郎将。建安四年,袁术病逝,孙策授周瑜中护军,虚领江夏太守。周瑜助孙策攻破皖城,夺得庐江郡。同年孙策遇刺身亡,孙权继任,周瑜从巴丘回吴,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。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,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。建安十四年,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,领南郡太守,屯据江陵。后周瑜进京见孙权,请求发兵取蜀,孙权同意。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。
从上可知,都督山与周瑜无关。那么,和谁有关?据《三国志·朱桓传》记载:孙权统事,朱桓成为余姚长,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,又招募士卒,讨伐当地山贼,所到之处,山贼都平定,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。夷陵之战后,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,扬声攻打羡溪,朱桓分兵救羡溪,军队出发之后,才突然得知曹仁要进军濡须,但要追回救羡溪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。当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军队,诸将都十分恐惧,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,鼓舞士气。又使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,结果斩常雕,生擒王双,斩溺千余人。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,朱桓为右督,助陆逊破曹休,吴军斩获万余人。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,进图寿春,但陆逊认为不可行,于是没有实施。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,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。此段历史《三国志》有记载,《三国演义》更是绘声绘色地大加描述。朱恒因为督兵猪头山,因领兵有方,升为右都督。因此,猪头山被改叫都督山,其实是因为朱桓,而不是周瑜。但民间一直叫猪头山,恐怕督兵山也是因此而来(又一说是因为王之道而得督兵山之名)。
无为人,每日必看!
▌来源:遇见徽文化
▌编辑:无为人编辑部
▌投稿&内容合作:2784139724@qq.com
▌活动&广告合作:2784139724(QQ) 13965695682(微信)
▌无为户外活动联系领队@村长 15755320388(微信)
注:以上内容仅为分享之用,不代表平台观点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处理。如内容有误,欢迎您留言纠正,谢谢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