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宁人于正:16岁走出小镇,如今一线明星争抢他的剧,他却说…

他抛弃了以往明艳的色彩,选择了肃穆的灰色调,开始慢慢沉淀自己。然后,迎来了 《延禧攻略》的大热。这部剧不仅火了“怼天怼地”的魏璎珞,也火了美哭众人的中国风。
《延禧攻略》剧照
沉下心来的于正,毫不遮掩自己的野心, 他就是想把一些中国元素,用自己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呈现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、喜欢上这些中国元素。纷至沓来的热评可以证明,《延禧攻略》中展现的平金绣、点翠、绒花等精妙绝伦的传统技艺,击中了年轻一代的心灵。这一步,于正走得漂亮。
回到海宁,于正通过一场讲座解读自己作品中的中国风。
于正在海宁
“古装剧就是中国风吗?”
“古装剧不等同于中国风。”
当记者抛出疑问时,于正毫不犹豫地回答。在他看来,只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,有明确的朝代、明确的志史……在有真实人物原型的基础上,才可以称得上中国风。
这几年,于正不断与匠人、历史学家交流,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,开拓出很多新的题材。继《延禧攻略》之后,他用一部 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刮起一股戏曲风潮,现在,新剧 《当家主母》开拍,他又将 聚焦于姑苏一代的苏绣与缂丝技术,为剧迷打开一个新世界。
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剧照
《当家主母》剧照
这次回到海宁,于正也是携着 新作《修文物的男人》而来。作品以一位故宫文物修复师为主线展开奇妙故事,以此讴歌匠人精神, 弘扬非遗文化。
于正透露, 这本小说将会拍成影视剧,由于原体量较小,所以需要在人物统一的基础上,慢慢铺设更多新的故事情节进去。
于正在海宁
正如文中主人公一样,于正也正竭尽全力在自己的作品中修复着心目中的“文物”。“我想力所能及地去复原某个朝代的一些东西,可能没办法做到百分之一百还原,但一定会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百分之一百。”于正坚定地说,未来,他还会推出 中医、汉唐舞复兴、皮影等各种国风剧作品,希望可以让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,从而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。
“此次回来,也是想在家乡找点灵感。”在海宁这几天,于正走上了记忆中的虹桥,吃上了独具特色的宴球,再一次领略了海宁的“潮文化”“灯文化”“名人文化”,他说, “海宁有很多东西值得被大家知道,最近我有想过专门写灯,如果有可能,就放在海宁。”
在海宁从小到大
我就没有过不开心的记忆
42岁的于正,阔别家乡已有20多年。
在外头,在那些恣意飞扬的日子里,面对一个个躁动不安的梦想,摔倒又爬起。而在小镇长大的少年于正却始终是快乐的。 “在海宁,从小到大我就没有过不开心的记忆。”
这次回到海宁,他专门抽出时间,在日新月异的长安小镇走走看看。“变化非常大。”于正说,从十几岁离乡,之后几乎每一年都会回来一趟,但车总是开到家门口,便没了下一个目的地。像这次一样,能踏踏实实走上一圈,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。
沿着修葺一新的老街,走过寺弄,当看到现在的海宁中学,于正感觉熟悉又陌生,这是承载他无数美好回忆的地方。
于正说,那时候,每天最开心的是,早上从家里骑着自行车,沿着一个小巷,经过长安新桥,经过寺弄,一直到海宁中学。在寺弄的口子上,还要买上四个生煎包,有时候再加上一碗馄饨汤。
其实,漂泊在外的人,都是故乡喂养的孩子。每每想起小镇里的人和事,失落的于正又重新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。
儿时的于正, 除了作文写得好,成绩一直不拔尖,但,没关系。他说:“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, 我父母给我最宝贵的财富,就是告诉我,要做自己。”
他还记得,在很小很小的时候,他会霸着一个玩具不愿与别人分享。彼时的父亲,没有告诉他应该怎么做,而是骑上摩托车,载着他去见了大江大河。“多宽阔啊。其实当时我并没有很懂,但不知道为何,回去后,分享玩具好像变得不是那么难了。”
包容,却不纵容,于正正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开明的家庭长大。而这样的家庭氛围,也多多少少影响了他后来的为人处世。
于正共情力强,他的作品常常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地方戳到观众的点,但随着“于正IP”的标签化,也催生了他的话题与争议。正面的,负面的,他每有新作品出来,总伴随着各种不同的声音。幸好,在声音之外,他依然保有一颗强大的心脏,他依然喜欢表达自我。
也依然始终记着自己是一个海宁人,想为海宁悠久的文化被更多的人知晓而努力着。
记者:凌姝燕
实习生:马臻逸
编辑:大潮君
如果不想错过“大潮君”,记得给「大潮网」加上星标🌟 或者常在每日推送的底部点击“在看”哦。
8所985、211高校教授、专家今天来海宁,现场传来好消息…
“杭海通办”后,海宁此地被看好,最新特价房出炉,限时购哦
海宁市委书记的“第一课”
看完点个吧~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