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
> 红会动态 > 网络舆情
视力保护色:
追踪热点事件调查: 地方政府“热回应冷处理”引关注

来源: 中国江苏网 日期:2013-04-09 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近日,新华社就2月的热点新闻进行追踪调查,其中,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件的责任认定结果未出,案件尚在积压;山西洪洞水库坝体坍塌事件群众损失正在赔付。调查显示,88.7%的受访者认为,“热回应冷处理”会极大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。

 

 

 
漫画:唐春成

 

  近日,新华社就2月的热点新闻进行追踪调查,其中,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事件的责任认定结果未出,案件尚在积压;山西洪洞水库坝体坍塌事件群众损失正在赔付。其他热点事件同样都在“调查中”。年初,不少媒体都盘点过一些著名的“烂尾新闻”。在这些事件中,一些地方“表态多,后续跟进少;道歉多,问责整改少;调查多,真相公布少”的现象依然存在,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“半拉子工程”,调查结果难觅踪影。新华社报道称,“热回应冷处理”目前已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应对热点事件的工作套路。

  对此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网,对3074人进行的调查显示,高达92.8%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处理新闻事件时“热回应冷处理”的情况多。78.2%的受访者认为“完善问责机制”才能走出“热回应冷处理”怪圈。

  88.7%的人认为“热回应冷处理”会极大影响政府公信力

  调查显示,91.2%的人表示平时关注新闻热点事件。新闻事件发生后,人们对政府的回应和处理充满期待。75.3%的人期待政府“积极调查,公布真相”,71.7%的人期待“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”,57.9%的人期望“正视问题,及时表态”,51.1%的人期待“吸取教训,认真整改”。

  但受访者同时表示,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处理热点事件时存在诸多问题,具体表现在:“调查走过场,结论难服众”(75.0%),“掩饰实质问题”(69.6%),“庇护责任人,推出‘临时工’”(67.1%),“缺乏制度性的整改措施”(63.2%),“看不到深刻反省和实质努力”(59.1%),“为过错辩护”(56.3%),“不回应或回应慢”(54.4%),“积极回应,消极查处”(43.8%)等。

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教授,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,某个“丑闻”发生后,用“捂”的办法早已不可行了。目前政府部门的应对态度有两种,一种是“死不承认”,网上舆论就一直发酵,不断有网友挖掘出新的证据,媒体也不断追踪报道,最后在铁的事实面前,当事人和相关部门更加“脸红、难受”。于是许多部门便吸取教训,采取一种更“聪明”的办法,就是“热回应冷处理”。“事件一出来,马上表态说要调查,实际上还是能拖就拖、能抹就抹。应对方式变了,但本质没变,依然是对百姓不负责任。”
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喻国明认为,官方“热回应冷处理”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:一种可能是事件本身跟很多利益相关联,怕这样的事“拔起萝卜带出泥”;另一种是这种事情在当地实际上很普遍,不觉得这件事本身有什么特别,这可能是回应不积极,或在态度方面跟民意期待保持相当距离的重要原因。

  调查显示,88.7%的受访者认为,“热回应冷处理”会极大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。

  “政府的执行力不仅涉及自身信誉,更是一种示范,对社会整体的道德、伦理、价值标准等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。如果政府不能够言而有信,整个社会风气也将不容乐观。”喻国明说。

  78.2%的人认为“完善问责机制”才能走出“热回应冷处理”怪圈

  喻国明认为,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回应民意的要求和质疑,要作出负责任的回答。“也许某件事的调查进展不是很顺利,调查取证需要一个过程,这些都可以理解,但必须要把这个过程以某种方式及时地作出说明,毕竟这是大家关注的事,是社会的要求,不能敷衍。政府必须向社会舆论有个定期的透明化的交代,否则就会让人们认为政府在有意包庇。”

  周志忍说,从领导人本身来说,都不想自己所管辖的地方出事,出了事都想保护自己的下属,“这是人之常情。”所以,要想让事件调查彻底,必须要靠制度来约束,使领导“不得徇私情”。

  “我们现在的问责制度太过抽象、原则性,甚至有点‘口号式’,总在说‘严厉处罚、决不姑息’,实际上如何处罚、如何问责,没有一个细化的操作制度,这就给许多地方政府敷衍塞责留下空间。”周志忍认为,要走出“热回应冷处理”怪圈,就应该完善问责制度。是直接责任还是领导责任,是决策失误还是贪污腐败,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处分、降职、辞职、撤职等不同处理。

  喻国明提出,对于政府“回应”后的“处理”,要有一个制度的保障。比如,明确规定在多长时间内要作出回应,回应后多长时间内要作出处理,如果政府不作为,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,如果政府敷衍推诿,老百姓如何提出异议,纪检监察部门是否应该介入等。“这样政府才能不懈怠。现在没有规定,许多事件就容易‘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’。”

  “另外,舆论、意见领袖、媒体也要对一些新闻持续关注、持续监督,不能让地方政府形成这样的印象,以为拖延处理就能蒙混过关,以后这种处理方式就会成为惯例,这对社会来说是很糟糕的。”喻国明说。

  怎样才能走出“热回应冷处理”怪圈?受访者给出的建议是:“完善问责机制”(78.2%)、“媒体持续监督”(68.0%)、“引入第三方调查”(64.1%)、“建立舆情回应制度”(60.6%)、“及时启动司法程序”(59.4%)、“制度堵漏到位”(52.0%)、“上级部门介入”(33.1%)等。

  一位民意中国网友留言:“缺少有效的监督跟进机制是主要原因。我们的政协委员、人大代表应该主动履职,代表民意积极推动司法和相关程序。单纯依靠媒体是不够的,更多的声音和力量的介入,才能促使事件解决并推动社会进步。”

  “当老百姓没有掌握实际权利时,官员都有应付的办法。‘热回应冷处理’本质还是‘不回应不处理’,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老百姓不敬畏。”周志忍说,“从长远来看,还是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,让老百姓能影响官员的乌纱帽,并且影响程度越来越大。”

 

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本稿】 【关闭本页】
分享到: 搜狐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腾讯微博 豆瓣网 人人网 百度贴吧 MSN 网易微博 飞信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